1. 控制需求
o 輸入輸出點數:根據實際控制對象的數量來確定。例如,要控制 10 個電機的啟停、20 個傳感器的信號采集,以及驅動 15 個繼電器等,就需要計算總共需要的輸入點數(用于接收傳感器信號等)和輸出點數(用于控制電機、繼電器等),然后選擇具有足夠 i/o 點數的plc。
o 控制功能:分析工藝過程,明確所需的控制功能。如是否需要進行邏輯運算、定時、計數、數據處理、通信聯網等功能。簡單的邏輯控制,如照明系統的開關控制,可能普通的小型 plc 就能滿足;而對于復雜的自動化生產線,涉及到多軸運動控制、大量數據處理和網絡通信,可能就需要中大型 plc 且具備相應的功能模塊。
2. 性能指標
o 掃描速度:掃描速度快的 plc 能夠更及時地響應輸入信號,處理控制任務。對于高速變化的信號或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控制系統,如高速沖床的控制,需要選擇掃描速度快的 plc,以確保準確地捕捉信號和精確控制。
o 內存容量:根據程序的復雜程度和數據存儲需求來選擇。如果程序中包含大量的邏輯指令、數據表格或需要存儲歷史數據等,就需要較大的內存容量。例如,在一個具有復雜配方管理和生產數據記錄功能的食品加工控制系統中,需要足夠的內存來存儲配方數據和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參數。
3. 品牌與可靠性
o 品牌知名度:知名品牌通常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聲譽,其產品質量、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都相對較好,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和使用經驗進行選擇。
o 可靠性:plc 應能在惡劣的工業環境下穩定工作,具有高可靠性。選擇具有冗余功能、良好的抗干擾能力和經過嚴格工業認證的產品。例如,在一些化工、冶金等惡劣環境中,需要 plc 具備較強的抗電磁干擾、耐高溫、耐腐蝕等性能。
4. 通信能力
o 通信接口:根據與其他設備的連接需求,選擇具有相應通信接口的 plc,如 rs232、rs485、以太網、profibus 等接口。如果要與上位機監控系統、其他 plc 或智能儀表進行通信,就需要確保 plc 的通信接口與這些設備兼容。
o 通信協議:了解 plc 支持的通信協議,如 modbus、opc 等。在一個集成化的自動化系統中,不同設備之間需要通過統一的通信協議進行數據交換,因此要選擇支持系統中其他設備所使用協議的 plc。
5. 編程語言
o 熟悉程度:考慮自身或團隊對編程語言的熟悉程度。plc 常用的編程語言有梯形圖、指令表、功能塊圖、結構化文本等。如果團隊成員對梯形圖比較熟悉,那么選擇支持梯形圖編程的 plc 會更有利于項目的開發和維護。
o 編程難度:對于一些復雜的控制任務,某些編程語言可能更便于實現。例如,結構化文本語言適合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和邏輯處理,而功能塊圖則更直觀地表示系統的功能模塊和信號流。根據具體的控制要求和編程人員的能力,選擇合適的編程語言。
6. 成本因素
o 硬件成本:包括 plc 主機、擴展模塊、電源模塊等設備的采購成本。不同品牌、不同規格的 plc 價格差異較大,要在滿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例如,對于一些小型簡單的控制系統,選擇國產的小型 plc 可能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而對于大型復雜的控制系統,可能需要選擇性能更強大的進口品牌 plc,但也要綜合考慮成本因素。
o 維護成本:考慮 plc 的維護成本,包括備件成本、維修服務費用以及培訓成本等。一些品牌的 plc 備件價格較高,維修服務可能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設備,這些都要在選擇時進行綜合考慮。
在選擇 plc 控制器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各個因素,根據具體的控制任務和應用場景,權衡各種因素的利弊,選擇最適合自己要求的 plc 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