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的干燥設備現狀,我們該怎么辦?
隨著全球化經濟進程的加快,更多的干燥設備跨國公司將把目標轉移到中國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要求我們的企業必須通過技術改進并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自主創新來提升產品品質。
國產干燥設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是生產企業的創新能力極低,能夠推出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的企業用寥寥無幾都稱不上。現在雖然預計在“十五"期間,國產干燥設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90%以上,但是其國際化進程卻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干燥設備行業生產規模小,入門門檻低,整體技術含量不高。全行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企業約占60%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廠家僅占5%至8%,產品檔次普遍偏低。國內規模較大的企業和國外企業相比,技術儲備不足,加工手段比較原始,規模比較小,而且現在很多國內干燥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忽略了產品質量,使產品在使用中往往會出現偏差。因此,企業應該下大力氣把質量和技術進一步的提升上去,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加入WTO后,更多的國際同行進入了國內市場,隨著國際競爭的不斷加劇,我們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世界著名的干燥設備制造商,如丹麥的尼魯集團、日本的大川原株式會社等已紛紛在我國設立分公司,搶奪中國市場。在國際競爭,中國干燥設備的最主要優勢在于價格低廉,但是產品的質量、性能、自動化控制程度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
目前,現存問題突出表現為區域集中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兩方面,業內人士給出了怎么破解這些難題三方面的發展建議,
一:調整企業結構,培育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我國干燥行業特點是企業不大、不強、不專、不精,數量多、整體素質不高;多數企業管理落后,未達到合適的規模經濟,應通過行業協會進行指導和協調,改變盲目發展的狀況。
二:由于國內干燥設備企業基本都集中在江蘇常州地區,可以考慮利用合資、合作、收購的方式向中西部地區遷移,尋找更廣闊的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行業內企業間要走強強聯合的道路,在行業內培育一些技術實力雄厚、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和特色服。
三:目前,我國有幾十所高校、科研單位從事干燥技術的開發研究,分布在我國的東西南北,但大部分知識成果沒有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應直接與這些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多種形式聯合,使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與利用,有效地培育和發展企業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