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pbjqz"><pre id="pbjqz"><noscript id="pbjqz"></noscript></pre></wbr>

            <nav id="pbjqz"></nav>
              <wbr id="pbjqz"><legend id="pbjqz"><video id="pbjqz"></video></legend></wbr>

              PLC企業資訊
                “兩會”多份提案劍指鋼鐵業
                發布者:sujuan0215  發布時間:2013-06-04 10:32:28

                武鋼“養豬”的傳聞,到現實中預虧近40億的馬鋼。2012年,鋼鐵行業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局面。截至目前,我國粗鋼產能近9億噸,占到全球產能的一半左右,產能過剩,浪費嚴重,資源環境難以承受。在今年“兩會”上,全國工商聯和民革中央多份提案劍指負重前行的鋼鐵行業。

                呼吁取消行政“核準制”

                全國工商聯關于取消鋼鐵行業行政“核準制”依法對鋼鐵產品質量和環境資源實施監管的提案認為,鋼鐵行業出現困難局面原因之一是鋼鐵行業的“行政核準制”。

                提案指出,近10年來,鋼鐵行業的管制在全面強化。200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鋼鐵行業具有“影響環境資源”的特征,而被列為“核準制”管理。在實施中,不僅限于核準“影響環境資源”方面,而是擴大到全方位,并把核準權全部集中到國家發改委。特別是2005年7月發布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對鋼鐵產業規劃、技術政策、裝備水平、企業組織結構、投資管理等做了全方位的規定,連高爐、轉爐容積大小也做了限定,統一由國家發改委核準,標志著國家全面強化了行政管理。

                提案認為,隨之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一是“核準制”脫離了市場需求,導致鋼鐵供求市場嚴重失衡,鋼鐵行業發展扭曲!笆晃濉蹦巹澊咒撓M量是3.4億噸,同期實際消費達到6.2億噸,短缺2.8億噸,相差82%。由于實行高度集中的“核準制”,嚴格控制鋼鐵項目,導致供需長期失衡,進口鋼材劇增,鋼材價格連年劇增。在巨大的市場拉動下,大量社會資本投向鋼鐵行業。粗略計算,約占全國鋼鐵消費量一半以上是未經“核準”但被市場消納的產能。

                二是核準制導致技術裝備“大型化”,出現板材產能嚴重過剩!朵撹F產業發展政策》規定,現有企業和新建企業的技術裝備一律要按裝備政策實行大型化,并作為核準鋼鐵項目和市場準入的重要條件。據統計,在實施《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之前的2004年,我國共有大型板卷軋機19套,產能5620萬噸,供需基本平衡。而從2005年到201年的7年間,新建板卷軋機67套,產能達2.2億噸,遠遠超過市場需求。2011年板卷軋機生產的板材產量1.3億噸,產能利用率僅59%。市場出現了板材價格低于螺紋鋼價格的反,F象。

                三是政策導向偏重規模、忽視質量,導致鋼鐵產能虛增。長期以來,國家在產業政策上注重產量,偏好規模大的企業。而中小型企業往往受到歧視,隨時可能遭到行政性強制關停,客觀上促使企業過度追求產量,犧牲質量。以轉爐煉鋼為例,講究質量的企業,轉爐吹氧時間在15分鐘左右。而多數企業將時間縮短為12~13分鐘,產量高但質量差。如果普遍提高質量,按全國9.7億噸粗鋼產能計算,可壓縮虛增產能2億噸,既可以為社會提供優質鋼材,又有效緩解了產能過剩。

                為此,全國工商聯建議:一是取消現行的項目和裝備水平“核準制”,實行依法監管。對鋼鐵發展涉及到土地、環境、能源等條件,建議先由地方政府結合國家總體規劃進行審核,然后由有關部門依法進行監管。國家發改委對重點產鋼大省的產能實行總量控制,對資源、環境和總量實行過程或事后控制。對生產規模、技術裝備等屬于企業自行決策的事項,還權于企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二是制定提高鋼材質量的標準與規范。鼓勵和支持鋼鐵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品質量。特別是對消費者無力鑒別的鋼材質量,如房屋建筑用鋼材等,國家應從生產標準、流程管理、質量規范等方面作出細致嚴格的要求。

                建議增加統計投入

                全國工商聯一份關于改進鋼鐵行業統計辦法提高統計質量的提案也引起了記者的關注。提案指出,目前,鋼鐵行業信息統計存在數據不全面、不完整,難于科學、系統反映鋼鐵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國家宏觀調控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此外,由于統計信息的不全面,致使企業對行業發展狀況不明,對存在問題分析不清,甚至造成了錯誤的結論,嚴重影響了鋼鐵企業的健康發展。

                鋼鐵統計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統計范圍狹窄,滯后于鋼鐵行業發展。近10年來,中小鋼鐵企業得到長足發展,有相當規模的企業超過400家。而現行的鋼鐵統計范圍,只有約120家企業。而這部分企業中,統計數據也只是全部信息的一部分,數據涵蓋量遠遠不足。二是統計信息遠未反映鋼鐵行業的狀況。當前的統計項目不全面,對許多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信息沒有包括進來。

                由此全國工商聯建議:完善和健全鋼鐵企業統計管理體系,發揮行業組織職能。明確中小鋼鐵企業統計的歸口管理單位,解決統計職能缺位問題。建議形成國家統計局統一領導,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監督,歸口由全國性行業組織具體負責的中小鋼鐵企業統計機制,賦予全國性鋼鐵行業組織承擔中小鋼鐵企業的統計組織、數據審核、行業分析的職責。

                適當增加鋼鐵行業統計投入。國家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加之行業組織適當投入,共同解決統計費用問題。具體可由國家統計局列入部門財政預算,工業和信息化部具體管理,以足額的經費保障確保統計工作的正常進行。

                用市場機制解決產能過剩

                民革中央關于利用市場化機制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的提案為鋼鐵行業指出了破局之路。

                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雖然有宏觀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但也存在深層次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干預導致缺乏公平透明優勝劣汰標準。雖然政府通過投資項目審批、推行強制行業準入等措施,試圖建立行政性的優勝劣汰制度,但是由于政策非市場化,容易受到執行力度的影響,加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博弈問題,實際效果不佳。二是社會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導致企業退出成本過高。在行業低谷期,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技術升級等方式,逐步克服產能過剩問題,是成熟市場經濟體常見的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路徑。然而,由于企業退出所產生的職工安置等巨大成本,無論是兼并重組方還是當地政府,都難以承受,因此,地方政府往往繼續資助企業,或者是引入其他國企,以非市場化的方式使企業能勉強維持。

                基于上述分析,提案認為,解決鋼鐵產能過剩問題應當從建立公平透明的競爭機制,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手段,激活競爭,實現產業升級。

                一是減少政府干預,建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二是建立過剩產業退出補償和救濟機制,降低企業退出成本。可針對產能過剩行業,由中央政府統籌建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或類似的專項基金,分擔企業退出過程中的社會安全成本。例如,可以由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先承接經營不善企業的股權,利用國家補貼資金和資產出資收入,解決職工安置等社會問題。

                版權聲明PLC信息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最新資訊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免费人成激情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