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卉)我國首次地理國情普查歷時三年,日前全面完成了全覆蓋、無縫隙、高精度的普查數據采集,建成地表覆蓋數據庫、地理國情要素數據庫、遙感影像解譯樣本數據庫等,并于近日通過驗收。目前,普查已進入統計分析階段,有望在今年形成成果并向社會發布。
據了解,此次普查旨在為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奠定基礎;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提高地理國情信息對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服務能力。
本次普查建成了國家級地理國情數據庫,查清了我國“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資源要素基本情況,查清了與人類活動相關的交通網絡、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況。
上述成果可為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系統的建立提供數據基礎,協助產權邊界的劃定;實現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還將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服務。
記者了解到,讓此類監測常態化的工作已在開展。2016年開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將主要開展空天地多源數據獲取、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地理國情信息動態監測數據庫建設、地理國情信息時空統計分析和地理國情監測支撐體系建設等工作。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分析組組長張繼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務院組織開展的歷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任務最重的工作!斑@是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關乎測繪地理信息改革創新的發展方向!彼f。
此次普查采用先進技術方法,以分辨率優于1米的遙感影像為主要數據源,整合基礎地理信息及多行業專題數據,采用自動與人機交互影像處理、多源信息輔助判讀解譯、多源數據融合等技術,通過“室內分析判讀、野外實地調查”結合的方法,開展地理國情信息采集。
張繼賢還表示,通過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在耕”的旱地和水田、撂荒耕地、違法占用耕地以及用于其他的耕地面積和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可為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供科學參考。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中科院院士周成虎牽頭,承擔了其中的地貌類型單元精確定位生產規范的編制及地貌類型普查過程中的技術支撐。
參與該項工作的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程維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不同于以往以基礎測繪等為主的普查,此次普查的特色之一是進行了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眾多自然地理要素的普查。從精細化程度和要素廣度等諸多方面,反映的信息都比過去有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