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pbjqz"><pre id="pbjqz"><noscript id="pbjqz"></noscript></pre></wbr>

            <nav id="pbjqz"></nav>
              <wbr id="pbjqz"><legend id="pbjqz"><video id="pbjqz"></video></legend></wbr>

              PLC企業資訊
                儀器儀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需要怎樣走
                發布者:hengkeyiqi  發布時間:2014-12-22 09:52:59
                大學、研究所里的一項項科技成果,在科研人員發表論文、評完職稱之后,真正走向市場的并不多。這里邊固然有科技成果不考慮市場化的因素,更有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需要打通的問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科院“科技副職”這一院地合作模式,正在為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提供一條快捷通道。激發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這需要科研院所的市場化意識,企業的主動出擊,更需要政府的強力助推。

                “要讓一項科研成果、一項技術革新真正走向市場,企業要投入的太多太多!被叵霂啄陙磙D化納米材料綠色制版新技術的經歷,遼寧中科納新金丸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福銀向記者感嘆。

                這兩年,何福銀接觸最多的一個是技術合作方、中科院化學所新材料實驗室主任宋延林,另一個就是中科院沈陽分院的高級工程師、自2011年開始在丹東掛職市科技局副局長的林玉英。在中科院沈陽分院的牽線搭橋下,丹東金丸公司和中科院化學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聯合開發一種“非感光、無污染、低成本”的新型制版技術。為有需求的企業聯系對接中科院研究所相關領域的創新技術,提升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是林玉英作為“科技副職”的重點工作之一。這種院地合作模式促成了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在遼寧實現落地和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有待提高

                盡管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數量在全國排名靠前,綜合創新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卻并不相稱,有業內人士分析,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不高是主要癥結。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6-2013)》顯示:2006年以來,遼寧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排名呈波動下滑趨勢,2013年位居全國第11位,企業創新、創新績效綜合指標均比上年下滑了2個位次,企業創新中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排在第15位。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能夠敏銳把握市場對創新的需求,是無可置疑的“技術創新主體”。但記者在走訪中看到,有創新意識并肯為此投入相當資金的企業依舊不多。

                年初,省科技部門一份工作報告中指出,目前總體上看,我省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設有研發機構和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方面,企業的創新意識沒有完全被激發出來;另一方面,政府對相關成果轉化項目的支持力度與南方省份比起來還有一定差距,有待加強。

                省科學技術廳科技統計中心今年年初出具的“遼寧省創新能力分析”中指出,近年來,盡管遼寧的科技投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不過只有少部分投向了企業。

                在與幾位省內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閑談時,記者發現,大家都有同感,往往一項技術成果出來之后,南方地區的政府部門和企業嗅覺十分靈敏,有的甚至直接帶團來研究所考察,在成果落地配套方面提出很多優惠政策,這一點在南方經濟發達省份和科技創新活躍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

                來自我省科技部門的一份統計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說法。目前我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省內轉化率只在四成左右。很多有市場前景的科技項目因種種原因沒能在遼寧落地,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基于當前大量創新資源、創新人才聚集在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現實情況,省科技廳在今年年初科技工作會上特別強調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重要性。通過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更好地發揮各創新主體的作用,形成強大的創新力量。這其中,研究所的市場化意識、企業的創新意識和政府推力缺一不可。

                “科技副職”帶來創新思維

                所謂科技副職,是中科院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選派科研或管理骨干到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或企業集團任副職領導職務的一種院地合作方式?萍几甭毜闹饕氊熓前l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011年至今,在中科院沈陽分院的推動下,6名科技人員到阜新、丹東、鞍山、營口等市任科技副職,其中掛職人員職位最高的是阜新市的科技副市長。

                阜新是我國最早發展氟化工產業的地區之一,由于種種原因,自上世紀90年代科技人員大量外流,氟化工產業也日漸衰弱。2012年4月,在中科院沈陽分院的幫助下,阜新市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聯手合作,由后者派遣3名科技人員到阜新掛任科技副職,直接參與氟化工產業園建設,同時成立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阜新氟化工研發中心。在科技副市長朱仕正的金字招牌下,一批氟化工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成果在阜新落戶轉化。由朱仕正帶隊,阜新氟化工產業園從產業規劃到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都更體現出創新性和專業性。園區建立了可供企業研發小試和中試的研發中心,尤其是3000平方米的中試車間明年將正式投入使用,可減少入駐企業大量的研發成本,吸引了一批氟化工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成果在阜新落戶轉化。同樣,在丹東市掛職科技局副局長的林玉英的推動下,丹東高新區也得到了中科院更多的智力支持,大批產學研項目順利落地。目前,中科院已經有20多個研究所和丹東的50多家企業合作了60多個技術項目,涉及儀器儀表、裝備制造、生物技術、工業自動化等多個領域,合同金額2370萬元。

                建“平臺”指向未來創新

                經濟水平或創新意識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市場對科技的需求就不會非常旺盛,這就需要以政府為主進行推動,通過建設平臺來進行成果轉移轉化,為未來創新蓄力。

                我省和中科院沈陽分院積極合作,逐步建立了“平臺中心+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的符合遼寧省情的院地合作工作模式,在鞍山、丹東、營口、阜新、鐵嶺、沈陽建立了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至今在全省已搭建企業技術中心合作機構21個,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7個,共建院士工作站21個。

                “中科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就是中科院沈陽分院、省科技廳和丹東市政府共同建設的,致力于孵化創新型企業、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的“中轉站”。如今,首批4個項目已入駐,省科技廳支持經費2300萬元;第二批9個項目已簽訂入駐協議。育成中心已初步發揮出吸引人才、項目、產業的資源聚集作用。中科院化學所與丹東金丸公司成立的股份公司,在育成中心建立了納米數字制版技術中試基地,未來將在丹東發展納米印刷技術這一新興產業。

                中科院沈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介紹,今后將在遼寧推進區域性創新平臺和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結合地方需求開展更有針對性的院地合作,在條件相對成熟的城市,建立起更多的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選派出更多的科技副職與科技特派員,為地方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版權聲明PLC信息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最新資訊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her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免费人成激情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