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混砂漿最早起源于歐洲。早在 19 世紀,奧地利就發明了建筑干混砂漿。到 20 世紀 60 年代,歐洲的干混砂漿得到迅速發展,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需要大量建設,但由干當時勞動力短缺(特別是缺少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勞動力成本十分昂貴,市場要求縮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而現場拌制砂漿技術已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另外。粉狀外加劑的發明和拌料技術的進步也促進了干混砂漿的發展。機械化施工及預混合砂漿的使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且對勞動者的熟練程度要求降低,到 20 世紀 70~80 年代,干混砂漿在歐美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
自 20世紀 6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已建立起許多產量達百萬噸的現代化干混砂漿生產廠。德國是世界干混砂漿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974 年德國干混砂漿的產量僅為 10 萬t, 1986 年就增長到 300 萬 t。到2000 年,德國已有年產10 萬t生產規模以上的工廠150 多家,大約每 55萬人口就擁有一家干混砂漿廠。
2004 年全球干混砂漿產量約1.8 億t,其中歐洲為 9000 萬t。在歐洲國家中,平均每 100 萬人口的城市,就有兩個干混砂漿生產廠,其規模一般為 30~50 萬U年,干混砂漿已占建筑砂漿的 80% 以上,現場攪拌砂漿量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