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全行業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中心,以調整轉型、創新升級為主線,全國20大類工程機械產品的銷售收入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17%以上。目前,不僅全行業產銷數額雙雙排名世界第一,而且滿足了中國近90%的市場需求。
2011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前5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比例達86%。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等11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這3家“航母型”企業年銷售額突破800億元。此外,包括外商在中國有投資頂目的企業在內還有12家企業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
科技進步取得新突破:2011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科技投入持續增長,科研力量不斷加強。徐工集團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工程機械技術研發機構;中聯重科的國家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項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柳工股份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我國惟一的“土方機械行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代表了我國土方機械行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一流水平。2011年度,全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共有24項工程機械產品及技術獲獎。以高質量、高技術為特征的高端裝備層出不窮,重大裝備技術又取得新的突破。2000噸、3000噸級的履帶式起重機,800噸、1200型全地面起重機,12噸裝載機等相繼面世。同時,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又獲得突破,繼中聯重科80m碳纖維臂架泵車問世后,三一重工62m泵車落戶大連。
產業結構優化:一年來,由于相關企業長期看好工程機械市場需求,投資和重組熱度不減。徐工集團臨港生產制造基地投資項目啟動,同時徐工混凝土建設機械產業基地奠基;三一重機8萬臺挖掘機項目投產;柳工收購首鋼重汽42%股權與首鋼礦業合作進軍礦業機械;山推混凝土機械武漢產業園落成;山河智能裝備集團山河工業城奠基等。另外,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機、特雷克斯等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和布局。從產業結構上看,零部件企業紛紛圍繞主機企業的需要,加大投資力度。江蘇恒立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新廠投產,川崎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新工廠開業,榆次液壓新產業基地開工建設等。另外,各工程機械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相關代理商、售后維修服務企業也不同程度地按照市場需求加大了投入和整合,優化了上中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配套件領域受到重視:徐工、中聯重科、三一等主機企業在核心零部件發展上,不僅滿足了四輪一帶、液壓油缸、新型變速箱、回轉支承等市場需求,而且通過與德國、美國、韓國等國家企業的合作,在發動機、多路閥、液壓泵等高端零部件的研制上有所突破。以山推機械、江蘇恒立、方圓支承等為代表的一批新興零部件和屬具制造企業發展迅速。
出口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數據分析,2011年,全國工程機械出口達到150億美元,同比增長50%以上,超出了歷史最高水平的2008年。其中,徐工表現尤為突出,2011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僅委內瑞拉項目的合同簽單就達7。4億美元,一舉創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出口訂單的新紀錄。競爭力較強的企業繼續擴大產品出口,并以海外兼并重組、技術輸出、發展海外合資企業等方式進行國際化運作。 以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等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業繼續向歐洲、南美、東歐等地投資開辦獨資和合資企業。徐工集團在巴西、印度等地投資,中聯重科塔機批量出口伊朗,三一德國基地落成和62米泵車緊急出口支援日本,均可稱為2011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全球化服務的亮點。
工程機械行業經營業績市場調查分析顯示,相比于2011年年初時的產銷兩旺,2012年1季度工程機械行業顯得有些冷清,已披1季報的上市公司業績多數同比大幅下滑。不過,從環比數據來看,工程機械行業首季盈利水平出現復蘇,挖掘機等產品出口量大幅增加,有望在二季度迎來業績回升。
山河智能剛剛披的1季報顯示,受到基建投資大幅下滑和高基數的影響,公司凈利潤下滑78。9%,其中在保持市場份額持平的前提下,挖掘機銷量萎縮了約49%。一年前,工程機械市場出乎意料的火爆,主要廠商都不同程度出現產能不足的現象,一些地方代理商甚至出現客戶搶機器的場面。與之相比,2012年1季度則是出奇的冷淡,房地產調控、鐵?等基建項目開工不足加劇了工程機械需求下降。以挖掘機為例,2012年1-3月全國累計銷量為4。41萬臺,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1。87%。雖然目前已經進入傳統銷售旺季,不過由于受到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下游新開工量減少,以及資金面緊張等因素影響,工程機械產品需求仍然受到抑制。2012年3月份單月推土機的銷量同比下滑超過50%。從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來看,除山河智能之外,河北宣工、天業通聯、*ST盛工、常林股份均已披露一季報。四家非ST類工程機械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均同比大幅下滑,其中天業通聯甚至出現了944。58萬元的虧損。不過可喜的是,銷售萎縮帶動業績下滑的趨勢得到了扭轉,常林股份2012年1季度凈利潤環比增長了122。30%,天業通聯、山河智能也分別增加60。45%和45。19%。產品方面,在能源需求的推動下,礦山開采等投資出現明顯回暖,3月份挖掘機、裝載機的銷售量環比增速達到了48。85%和48。09%。
二季度需求有望增加
從歷史數據分析看來,每隔三、四年工程機械市場均會出現一個需求過度釋放后的低谷,需求何時能夠觸底回升受到市場關注。預期二季度隨著大型基建項目大面積復工將對挖掘機、旋挖鉆機等產品的銷售有所拉動,二季度行業收入數據環比有望回升。在銷售層面,當前終端客戶的購買熱情不高,部分客戶轉向短租或購買二手機的方式補充設備。工程機械的需求主要依賴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拉動,而資金支持和貨幣政策微調等手段將逐步發揮作用,二季度的銷售情況將會明顯好轉。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延續2011年以來出口的高增長勢頭,在國內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出口的快速增加有效地緩解了銷售下滑的局面,也證明了國產工程機械產品在世界市場中競爭力的增強。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研究報告的顯示,我國工程機械自給率從“十五”期間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逐步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銷售量和銷售額雙雙超越美國、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一位。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以高速發展的態勢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大放異彩。2012年新年伊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就出現了國產品牌相繼出口海外的繁榮景象。
兩套三一180環保攪拌站歷經88天的安裝調試,在卡塔爾的多哈新港拔地而起。 競標成功的三一環保攪拌站,首次出口海外。1月8日,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首臺40米臂架泵車亮相緬甸,正式交付客戶。此次交付的中聯40米臂架泵車,是中聯在緬甸銷售的第一臺40米臂架泵車,同時也是緬甸國內目前最長臂架泵車。1月10日晚,山推機械公司首臺出口旋挖鉆機“山推SER22”在天津新港裝船啟運發往新加坡。1月18日,在中國龍年即將到來之際,6臺“沭河”900、“沭河”904、“沭河”1004型四輪拖拉機,帶著常林人的深情厚誼,遠赴馬達加斯加,拉開了“沭河”大型輪式拖拉機2012年出口國外市場的序幕。
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管理及資金進入中國市場,行業的競爭加劇。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由于國外先進資源的引入,大大促進了我國工程機械產品技術的創新,加快工程機械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把企業進一步推向國際市場。正是在2002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迎來了國際化的元年,三一集團率先將產品賣到海外,開創了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的先河,緊接著,中國工程機械軍團向海外市場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勢。
入世十年,中國工程機械的出口方式由外貿公司轉向以企業自營出口為主;由貼牌轉向以企業自主品牌出口為主;由主要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口轉向發達和次發達國家;出口地區由游擊戰轉向陣地戰;銷售模式由直銷轉向代理制。同時,在開發海外市場過程中,產品性能質量也不斷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海外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日趨完善,海外投資和資本運作步伐加大,中國工程機械整體的國際化戰略布局初見端倪。
中國行業研究網的市場調研專家認為,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走出去”的動力可以歸納為:第一、整合優質資源;第二、在目標市場,降低成本、減少貿易摩擦。就核心資源而言,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與國際同行相比較,優勢是在市場、規模、產能和人力資源上,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物美價廉;劣勢是在觀念、體制、產品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上,與發達國家同行業相比差距還很大。在發達國家,整合優質資源(主要是技術資源、市場銷售資源、關鍵配套資源)是重要的內容。強大起來的中國工程機械,將目標瞄準全球,欲在國際揚威,讓世界感受中國制造的力量。
2011年6月,徐工集團—委內瑞拉項目總價值48。42億元(折合7。446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第一大單。2011年10月,宣工24臺高驅動推土機產品完成了組裝、調試、檢測,準備銷往非洲國家安哥拉,合同總價值2000多萬元人民幣,這是2011年宣工高端產品出口最大的一筆訂單。
縱然是委內瑞拉大規模的安居保障房建設以及非洲大陸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國工程機械大規模出口提供了龐大的市場,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工程機械產品質量可靠、技術先進也是贏得海外市場的最主要因素。
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歐美工程機械市場出現下滑趨勢,產品銷量、市場占有率正在逐漸被“中國制造”追趕甚至超越。2010年3月,南車公司與白俄羅斯國家鐵路聯盟簽署了12臺中白貨運1型交流傳動電力機車供貨合同,實現了中國鐵路重大技術裝備出口歐洲“零”的突破。
2011年8月,徐工集團首次向西歐出口徐工QUY80E(CE)履帶起重機,目前設備已經順利起運,前往歐洲的安特衛普港。 徐工大型機械實現成功出口西歐,足以證明徐工產品的質量、海外售后服務水準已經有了進入高端市場的資格,給徐工當地經銷商極大信心,也標志著徐工履帶吊產品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2011年12月,太原重工通過中航技國際工貿有限公司出口俄羅斯4臺WK-35大型礦用挖掘機簽字儀式成功舉行。
在2011年發布的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中國企業上榜數量創下歷史記錄,突破10家;其中3家企業進入10強。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可以說,中國工程機械大規模出口,是大勢所趨,世界需要中國制造。
主要包括:商務部關于2010年全國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工作的指導意見;綜合運用出口退稅等手段,支持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大型成套、高附加值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支持重點企業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為有實力、有訂單的企業在接單、履約、售后服務及安全收匯等全過程提供服務;為出口基地、科貿創新基地等開展技術研發、試驗檢測、產品認證、信息服務、培訓等平臺建設提供支持;支持企業到新興市場參展辦展,進行商標注冊和質量認證;支持企業發展境外營銷網絡,開辦售后服務網點;緩解中小企業出口融資難問題,引導融資擔保機構積極為中小出口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實行421億美元出口信用保險額,推動大型成套設備“走出去”等。
進入2012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大事喜事不斷,出口項目不斷增加,三一并購大象、柳工并購波蘭HSW,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走向海外的大路上闊步前行。但是,如何將這條光明之路走穩、走好,同樣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要思索的問題。中研普華建議,中國企業只有練好內功,提高出口產品的使用可靠性,加快國際通行標準認證、做好自主知識產權的檢索,加大自主知識產權項目的科技研發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出口外貿手段和政策,有效開拓國際市場,重點發展當地化的代理商,才能在出口之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